当前位置: 首页 > 四好少年 > 我爱家乡——历史人物

我爱家乡——历史人物

2010年03月06日 08:28:04 来源:河北省威县朝阳路小学 访问量:467

争当“四好少年”活动

争当热爱祖国、理想远大少年

我的家乡——历史名人

元末威州长官王伯大

  王公伯大的口碑传说,在威县王黄两姓回族中流传甚广,几乎家喻户晓、人人知道。现今,每年开斋节会礼后,黄王两家都按历来的习惯首先前往城东潘家庄走老坟做祈祷,悼念王公和王、黄祖先。但是,有关王伯大准确完整的史料,却不多见,有些地方史志偶尔有片段记载,也多有误。近日,笔者在考证《黄氏族谱》中,翻阅了元史,查明了相关的史料;从《威县志》(民国版)找出了多处关于王伯大的史料,这些与《黄氏族谱》对于王伯大的记载,相互吻合,相互补充,符合历史实际,准确可信。现将此加以梳理通俗化,以便对王伯大的从政环境及其基本情况有个大体的了解。
  至元十五年(1278年),威州辖洺水、井径二县,隶属中书省广平路,州治在洺水县治。元中书省地区辖境相当今河北、山东、山西三省,内蒙古自河套以东至哲里木盟、吉林的西北部、河南的黄河以北等地,通称腹里。元末,这个地区曾前后设立几个中书分省。中央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,设有丞相、平章政事、左右丞、参知政事等官。行中书省的参知政事,从二品。
  王伯大,又名王朝列,原籍涿州房山县,进士。元至正十年(1350年),以参知政事做威州达鲁噶齐。达鲁噶齐,即达鲁花赤,蒙古语长官之意,充此任者主要是蒙古人,也有色目人,汉人不能任此正官。
  王伯大任威州长官后,不染往日官吏、名士饮酒赋诗之习气,扎实认真地办理政务。他帮助治理黄河成功回到任上后,兴办学校,以施教化;奖励农业,以务根本;平均赋役,以减诉讼。王伯大还在管好财政收支和军事储备的情况下,同慕僚捐出薪俸,筹集赞助,同心协力修建了毁坏不堪的州衙厅堂。王伯大为官心公才干,政通人和,在他治理下威州百废俱兴,民众安居乐业,是位深受百姓赞赏的贤明的地方官。
  王伯大是名回回,虽不识经典,却信仰虔诚。他到任后,威州尚无伊斯兰教,他多次聘任阿衡,从山东临清请来了西域意不拉兮后裔黄氏阿衡来威传播伊斯兰教。王伯大还创建了黄家街清真寺,与黄氏阿衡同入威籍,并在城东潘家庄共同看了坟茔地,王公和王黄族人归真后皆葬于此。
  先人已逝,但黄王两家的亲密关系,他们高尚的道德风范一直传延下来。明嘉靖年间,王氏后人又从临清请来黄凤、黄鸾阿衡继续主持伊斯兰教务,从此教门更为宏扬,人丁日益兴旺。王伯大七世孙王希皋年轻早亡。希皋妻临清黑氏二十四岁寡居贞烈,赡养公公婆婆皆八十而终;抚育七岁孤儿维宁长大成人。明嘉靖三十七年(1558年)王伯大八世孙王维宁中举人为河南温县令,接母亲黑氏入署同住二年。黑氏想家多病,王维宁辞官陪母回家,闭门谢客,专心致志侍奉老母二十余年。黑氏享年九十岁。

  综上所述,王伯大于元至正十年任威州长官后,不但勤政为民,百废俱兴,而且聘请阿衡,创建清真寺,教化穆民。现存黄、王两家族谱虽有间断,但仍从王公和黄氏先祖一代接一代连续不断地传到今天。口碑传闻和信史记载,确切无疑地证明了元末威州确有这位王伯大回回长官,其从政业绩,兴教功德彪炳青史,千秋传颂。

编辑:张林
评论区
发表评论

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
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
郑重声明: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,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,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。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,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;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,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【通知—删除】义务。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,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,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。河北省威县朝阳路小学 特此声明。